九乘几就等于几减几?揭开这个神奇算式背后的玄机


说起“9乘几就等于几减几”这句话,可能很多人脑子里会瞬间闪回小时候的某个瞬间。也许是翻着泛黄的数学练习册,也许是听老师或者某个同学故作神秘地念叨。当时就觉得,哇,数字还会玩这种把戏?这个数字,怎么就自带这种“魔术”属性呢?

我记得很清楚,那时候,大概也就是刚学乘法不久吧,听见这句话简直像听天书。九乘一得九,那“几减几”是啥?一减一?零啊,不对。九乘二得十八,那“几减几”又是指啥?二减二?还是零!完全对不上号嘛。心里就犯嘀咕,这说的到底是个啥?是不是大人逗小孩儿的?或者压根儿就是一句没头没尾的顺口溜?

后来,慢慢地、一点点地才琢磨过来,或者说,是顿悟过来。这句话里的“几”啊,它不是指的同一个数值,至少在字面上看起来不是那么直接的相减。它真正想表达的,是藏在结果背后的一个小小“运算门道”。

来,咱们掰扯掰扯,它到底想说啥。当他说“9乘几”,那个“几”指的就是咱们拿来乘以9的那个数。比如,我们说9乘5。结果是45,对吧?那后半句“等于几减几”呢?这里的第一个“几”啊,其实指的是那个乘数“5”的十倍!而第二个“几”,指的就是那个乘数“5”本身

所以,“9乘5就等于几减几”这句话,真正的意思是:9乘以5,等于(5的十倍)减去(5本身)

咱们来算算看:
5的十倍是 5 × 10 = 50。
5本身是 5。
(5的十倍)减去(5本身)就是 50 – 5 = 45。

瞧见没?45!这不就正好是9乘5的结果吗?

再换个例子,咱们试试9乘7。结果是63。
套用这个“几减几”的说法,第一个“几”就是7的十倍,也就是70。第二个“几”就是7本身,也就是7。
所以,它说的是:9乘以7,等于(7的十倍)减去(7本身)
算一算:70 – 7 = 63。

Bingo!又对了。

所以,那个看似神秘兮兮的“9乘几就等于几减几”,它的数学原理其实是超级简单的。它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普遍事实:用9去乘以任何一个数(咱们姑且用字母n来代表这个数吧),得到的结果,永远都等于用这个数n的十倍,去减掉这个数n自己。

用数学的语言来写,就是:
9 × n = (n × 10) – n

你再仔细看看这个等式:9 × n = 10n – n
等号右边是 10个n 减去 1个n,那剩下几个n呢?当然是9个n!
所以,10n – n = 9n。
这样一看,等式两边就是 9n = 9n。这不就是一个恒等式嘛!它永远成立,没有任何神奇之处,完全是基于数学中最最基础的运算规则——结合律或者说分配律的逆用——得出来的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原理这么简单,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听着会觉得它像个小“魔术”呢?
我觉得吧,有几个原因。首先,这句话本身有点“语焉不详”。它用同一个字“几”来指代两种不同的概念(乘数本身和乘数的十倍),而且是通过一个减法来连接乘法的结果,这在直观上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。对于刚建立乘法概念的小朋友来说,把一个乘法问题绕个弯弯,用一个减法来表示,本身就需要一点脑筋急转弯。

其次,这种说法其实是把计算过程的一种“变体”当成了结果的“性质”。我们平常计算9乘几,是直接记忆乘法口诀,或者列竖式计算。而“几的十倍减去几”是另一种计算方法。把这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形式,用一种有点含糊的语言概括出来,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“原来结果还能这样表示”的惊奇感。

再深一层想,这种感觉“神奇”的体验,恰恰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有趣现象。我们的大脑喜欢寻找规律。当我们看到9的乘积排成一列(9, 18, 27, 36, 45, 54, 63, 72, 81, 90),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它们数字之和的规律(9,1+8=9,2+7=9…),这已经是一种发现。而“几的十倍减去几”是另一种更深层的、关于运算结构的规律。发现这种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,那种“原来如此”的顿悟感,本身就是一种乐趣。

当然,说实话,作为一个快速计算9的乘法的方法,“几的十倍减去几”这个方法,对于9乘个位数来说,远不如直接背诵乘法口诀来得快。你让我算9乘8,我脑子里瞬间蹦出“七十二”,比我想“八十减八等于七十二”要快多了。但如果遇到9乘两位数,比如9乘15,那“150减15等于135”这个方法,可能就比列竖式要稍微便捷一点,取决于个人的习惯。所以,它更多的是一种数学上的趣味发现,而不是一个必须掌握的计算“绝招”。

这个小小的数字游戏或者说数学现象,教会了我什么?它让我明白,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“神奇”的东西,可能只是我们还没看穿它背后的简单逻辑。数学不是一堆孤立的公式和数字,它是有结构的、有联系的、有规律的。就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一层剥开,总能找到那个最核心、最基础的“理儿”。

从一个看似有点绕口、甚至有点错误的描述——9乘几就等于几减几——我们最终看到了它背后清晰明了的数学关系:9n = 10n – n。这个过程,其实就是从观察现象到探究本质的过程。

它也提醒我,在接受一个说法或者一个现象时,不妨多问一句“为什么”,多想想它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,去看看它是不是某个更普遍规律的特例。保持那份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,也许就能在习以为常的事物里,发现不一样的风景。就像那个夏日午后,盯着练习册发呆的我,大概没想过,一句简单的话,能让我对数学的看法,从此多了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。它不仅仅是考试的科目,更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智慧的世界。而看穿那些看似“魔术”的把戏,本身就是一种成长。这,大概就是“9乘几就等于几减几”这句话,除了计算本身,带给我的最宝贵的启示吧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