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说这事儿玄不玄?就这么简简单单几个字——几除几乘几等于24,往那一杵,有时候能把我盯得脑袋发麻,有时候又觉得它像个老朋友,带着点狡黠的微笑。小时候玩扑克牌的24点,那叫一个热闹,抓到四张牌,加减乘除随便你凑,想方设法弄出个24来,比如3、4、6、8,你可以(8-4)(6/3)=42=8,不对啊,得是24。哦,那是(8-6)43=243=24?或者8/(3-8/6)……算了,跑题了。那会儿是“用这几个数算24”,有明确的数字限制,有固定的范围。可现在呢?题目里没限定任何数字,就给了个框架:“几除几乘几等于24”。这一下子,感觉就不一样了。
它不是在问你“用1、2、3、4怎么算24”,它是在问你“什么样的三个数,通过除法和乘法这个特定组合,能得出24?”。这问题,深了去了。
你想啊,“几除几”,先来这一步。这是个比值。可以是整数除以整数,比如10除以5等于2。也可以是整数除以小数,比如10除以0.5等于20。甚至可以是小数除以小数,分数除以分数。这第一个“几”和第二个“几”的组合,简直是千变万化。它们的结果,也就是那个商,可以是任何一个非零的数字。
然后,拿这个商,去“乘几”。再乘以第三个“几”,结果要等于24。
所以,这题可以拆解成两步:
1. 找到两个数相除,得到一个中间结果(我们就叫它商吧)。
2. 拿这个商,乘以第三个数,得到24。
用数学符号表示,假设这三个“几”分别是a、b、c,那么就是 (a ÷ b) × c = 24。
看到这儿,有人可能觉得:害,那不简单?找个商,比如商是12,再找个数乘12等于24,那就是2。所以,a除以b等于12,c等于2。能满足a除以b等于12的数多了去了!比如24除以2,36除以3,48除以4……随便找一对,再把c定为2,就得到无数个解了。比如 (24 ÷ 2) × 2 = 12 × 2 = 24。对!这是一个解。比如 (36 ÷ 3) × 2 = 12 × 2 = 24。又一个!
哎呀,思路一下打开了!这个中间的“商”可以是任何能被用来乘以某个数得到24的数字。
* 如果商是1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24。(a÷b=1,c=24。意味着a=b,比如5÷5=1,再乘以24。所以,(5÷5)×24 = 1×24 = 24。太简单了!只要a和b不是零,且a=b,c=24,就无穷无尽!)
* 如果商是2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12。(a÷b=2,c=12。比如10÷5=2,再乘以12。所以,(10÷5)×12 = 2×12 = 24。)
* 如果商是3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8。(a÷b=3,c=8。比如15÷5=3,再乘以8。所以,(15÷5)×8 = 3×8 = 24。)
* 如果商是4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6。(a÷b=4,c=6。比如20÷5=4,再乘以6。所以,(20÷5)×6 = 4×6 = 24。)
* 如果商是6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4。(a÷b=6,c=4。比如30÷5=6,再乘以4。所以,(30÷5)×4 = 6×4 = 24。)
* 如果商是8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3。(a÷b=8,c=3。比如40÷5=8,再乘以3。所以,(40÷5)×3 = 8×3 = 24。)
* 如果商是12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2。(a÷b=12,c=2。比如60÷5=12,再乘以2。所以,(60÷5)×2 = 12×2 = 24。)
* 如果商是24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1。(a÷b=24,c=1。比如120÷5=24,再乘以1。所以,(120÷5)×1 = 24×1 = 24。)
等等,不止这些整数商啊!商还可以是分数、小数!
* 如果商是0.5 (1/2)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48。(a÷b=0.5,c=48。比如2.5÷5=0.5,再乘以48。所以,(2.5÷5)×48 = 0.5×48 = 24。)
* 如果商是100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0.24。(a÷b=100,c=0.24。比如500÷5=100,再乘以0.24。所以,(500÷5)×0.24 = 100×0.24 = 24。)
* 如果商是个奇奇怪怪的分数,比如商是 24/7,那第三个“几”就得是7。(a÷b=24/7,c=7。比如(48/7)÷2=24/7,再乘以7。所以,((48/7)÷2)×7 = (24/7)×7 = 24。)
天哪,这哪里是几个解,这简直是无穷无尽的解!只要你找到两个数a和b(b不为零),让它们的比值 (a/b) 是一个非零的数字,然后把24除以这个比值,得到的数就是第三个“几”,也就是c。
公式就是:a ÷ b = 商 ; c = 24 ÷ 商 。
所以,只要你定下a和b(b≠0),商也就定了。那么c也就自动定下来了。随便给a和b赋值(b不能是零),你就能找到一个对应的c。
比如,a=1,b=1。商是1。c=24/1=24。解:1除以1乘以24等于24。
比如,a=π,b=√2。商是π/√2。c = 24/(π/√2) = 24√2/π。解:(π ÷ √2) × (24√2/π) = 24。虽然数字长得丑点,但数学上完全成立!
再换个角度看。 (a ÷ b) × c = 24。这其实等价于 a × c ÷ b = 24 (只要b≠0)。或者进一步, a × c = 24 × b。
这下看得更清楚了。我们只需要找到三个数a, b, c (b≠0),满足 a 乘以 c 的积,等于 24 乘以 b 的积。
这可比之前“商是多少再乘多少”的思路更直接,也更形象。你可以随便挑两个数,比如定下b和c。比如b=5,c=6。那a乘以6就得等于24乘以5,也就是120。所以a=120/6=20。解:(20 ÷ 5) × 6 = 4 × 6 = 24。
比如定下a和c。比如a=10,c=3。那10乘以3就得等于24乘以b,也就是30 = 24b。所以b=30/24 = 5/4 = 1.25。解:(10 ÷ 1.25) × 3 = 8 × 3 = 24。
比如定下a和b。比如a=7,b=8。那7乘以c就得等于24乘以8,也就是7c = 192。所以c=192/7。解:(7 ÷ 8) × (192/7) = (7/8) × (192/7) = 192/8 = 24。
你看,这哪是几个解啊,这是解的海洋!只要你别让第二个“几”(也就是除数b)变成零,其他两个“几”可以是你脑子里能蹦出来的任何实数。
这题的精妙之处,恰恰在于它没有限定那三个“几”必须是整数,或者必须从某个固定集合里取。它太开放了!开放到,你甚至不需要去“找”解,而是可以构造解。
给我任意一个非零的数作为第二个“几”(b),再给我任意一个数作为第三个“几”(c)。那么第一个“几”(a)就必须等于 24 乘以 b,再除以 c (如果c不为零)。
如果c是零呢?那问题来了,任何数乘以c等于零,24乘以b(b非零)肯定不等于零。所以c不能是零。
如果b是零呢?除数不能为零,这是数学的基本规则。所以b不能是零。
所以,只要第二个“几”和第三个“几”都不是零,我总能找到第一个“几”来满足等式。
随便举例:
第二个“几”是 -3,第三个“几”是 4。那么 (a ÷ -3) × 4 = 24。a ÷ -3 = 6。a = 6 × -3 = -18。解:(-18 ÷ -3) × 4 = 6 × 4 = 24。负数也行!
第二个“几”是 0.1,第三个“几”是 10。那么 (a ÷ 0.1) × 10 = 24。a ÷ 0.1 = 2.4。a = 2.4 × 0.1 = 0.24。解:(0.24 ÷ 0.1) × 10 = 2.4 × 10 = 24。小数也行!
这道题,如果只是当成一个具体的算术谜题来做,你会发现它比固定数字的24点游戏要“简单”得多,因为它有无限的解。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关于数学结构和等式关系的思考题,它就变得非常有趣了。它剥离了具体数字的束缚,让你看到运算关系本身的自由度。
它告诉我,很多时候,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,如果能看到它背后更普遍、更抽象的结构,而不是被表面的具体数字或形式所迷惑,也许就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。就像这个“几除几乘几等于24”,初看以为是个具体的算术题,细想才知道它是一族等式,是一类关系,是关于三个数如何通过特定的运算达到某个目标的可能性。
而且,这个形式“除然后乘”本身也挺耐人寻味的。为什么不是“乘然后除”?其实结果是一样的:a × c ÷ b = (a ÷ b) × c。运算顺序可以调整,但要注意除数不能为零这个铁律。
所以,下次再看到“几除几乘几等于24”这几个字,我不会再傻傻地想“是哪个数字除哪个数字再乘哪个数字呢?”我会想:“哦,这是一个考察我能不能理解代数关系和等式性质的问题。”或者更随意点,“哦,这是让我随便找三个非零的数a, b, c,只要ac等于24b就行!”
它不再是一个寻找唯一答案的“难题”,而变成了一个你可以随意创造答案的“游乐场”。你可以用它来考考别人,看看他们是死守着整数不放,还是能想到小数、分数、负数,甚至更抽象的实数?看看他们是局限于“一个解”,还是能看到无穷解的可能性?
这个简单的问题,其实藏着数学里很重要的一点:从特殊到一般,从具体到抽象。它用一个非常直接的等式形式,展现了变量之间可以拥有的那种灵活而确定的关系。a、b、c变幻莫测,但它们之间的特定组合,却能牢牢锁定结果——24。这不就像生活吗?千人千面,轨迹不同,但某些深层的规律和结果,却有着惊人的稳定性。
所以,几除几乘几等于24?答案是:无数个“几”都可以!只要它们满足那个简单的关系:第一个“几”乘以第三个“几”,等于24乘以第二个“几”(记住,后两个“几”不能是零哦)。这真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,既简单又深刻,既有限定又有无限的问题啊。它就这样,在脑子里转啊转,时不时地提醒我,嘿,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宽广得多,可能性多着呢。别被表面形式给框住了。看透本质,才能玩转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