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小布几乘几等于20:解密儿童算术启蒙的秘密


哎呀,说起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这个梗,简直是每个当爹当妈,或者家里有小不点的都绕不开的话题吧?别看这小小一个问题,它背后藏着的,可不止是冷冰冰的数学公式,它连着孩子的脑瓜子怎么开窍,连着我们大人怎么蹲下来,用他们能听懂、能接受的方式,把这世界“算”明白。

你知道吗?刚开始听孩子问或者老师布置这种题,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是啥?不是4×5,不是2×10,也不是1×20,而是——哎呀,这怎么给他讲啊?直接说答案?那不是填鸭嘛,没劲!讲道理?二年级的娃,你跟他讲因数、倍数,他能不睡觉?所以,这个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,它逼着你换个活法,换个教法。

得承认,我们这一代人学数学,很多时候就是背公式,刷题海。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,“一一得一,一二得二……九九八十一”,哼哼唧唧就像念经。但真要问“为啥是这样?”,或者换个稍微活泛点的问法,比如这个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——注意,这里用的是“小布”,不是标准课本里那种规规矩矩的问法,带着点儿生活气,带点儿游戏感——我们自己可能都会愣一下,然后赶紧在脑子里搜刮那点儿陈年的数学知识。

给孩子讲乘法,得有画面感。啥叫乘法?简单说,就是几个一样的数加起来。比如3×4,就是4个3加起来,或者3个4加起来。12嘛。那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呢?你想啊,就是有那么一些“小布”,每次拿走的数量都一样,拿了几次之后,加起来正好是20个。这“小布”可以是糖果,可以是积木,可以是小汽车,啥都行!

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桌子上有20颗糖。你跟娃说,咱们来玩个游戏,每次拿走一样多的糖,看看有几种拿法,最后正好拿完。

第一种:每次拿走1颗。拿几次?当然是20次!1个1个地拿,拿20次,就是1×20=20。瞧,“小布”是1,乘了20次。

第二种:每次拿走2颗。拿几次?拿一次剩18,再拿一次剩16……数着数着,哦,拿了10次,正好拿完。2个2个地拿,拿10次,就是2×10=20。这里的“小布”是2,乘了10次。反过来呢?每次拿走10颗,拿几次?拿两次。10×2=20。哎,你看,2×10和10×2,结果一样!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,虽然不用这么专业的词儿给娃讲,但意思得带到。

第三种:每次拿走4颗。拿几次?4、8、12、16、20。数了数,拿了5次!4个4个地拿,拿5次,就是4×5=20。同样,反过来,每次拿走5颗,拿几次?拿4次。5×4=20。

还有别的可能吗?每次拿走3颗?3、6、9、12、15、18……哎呀,剩2颗,拿不完!说明3不是20的“约数”(这又是大人的词了,不用讲给娃)。

所以,你看,对一个还没完全建立抽象数学概念的娃来说,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不是问你背不背得出乘法口诀,它在问你,能不能找到那些能把20“整整齐齐”分完的数字。

核心是什么?是理解因数的概念。20的因数有哪些?就是那些能被20整除的数。1、2、4、5、10、20。

把这个跟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连起来看,就清晰了:
当“小布”是1的时候,1乘几等于20?当然是20啦。1×20=20。
当“小布”是2的时候,2乘几等于20?当然是10啦。2×10=20。
当“小布”是4的时候,4乘几等于20?当然是5啦。4×5=20。
当“小布”是5的时候,5乘几等于20?当然是4啦。5×4=20。
当“小布”是10的时候,10乘几等于20?当然是2啦。10×2=20。
当“小布”是20的时候,20乘几等于20?当然是1啦。20×1=20。

你看,所有能让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成立的“小布”,都是20的因数!而那个“几”,也是20的因数,而且,这两个因数乘起来,就得是20。它们是一对一对的,就像手拉手的好朋友:1和20,2和10,4和5。

给孩子讲的时候,别板着脸。可以演戏啊!“来来来,我是卖糖果的(有20颗),你是来买糖果的小朋友。咱们说好了,每次只能买一样的数量哦!如果你每次买1颗,得来几次才能买完呀?”然后引导他数。或者用积木搭,搭20块高的高楼,问他:“咱们每次搭2块,要搭几层才能到顶呀?”

还可以反过来玩。“我有几堆糖果,每堆里有5颗,一共有20颗。我是不是放了4堆呀?”这不就是4×5=20的实际应用嘛!

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,这个问法妙就妙在它不直接问“20的因数有哪些”或者“有哪些乘法算式结果是20”,它用了个模糊又具象的词——“小布”,让孩子自己去填空,去想象,去尝试。这不就是启发式教学吗?

作为一个过来人,我真觉得,教孩子数学,最重要的是让他觉得有趣,觉得数学跟他的生活是连着的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难题。别一开始就给他灌输那些抽象的概念,先玩起来,让他从玩中学,从生活中学。

你看,这个“小布”可以是任何东西,这个“几乘几”可以是任何分法。重点不在于记住4×5=20这个事实,而在于理解“乘”的意义,理解“分”和“合”的关系。这关系到他们将来理解分数、除法,甚至更复杂的代数问题。所有的数学大厦,都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砖瓦开始搭起来的。

所以,当你的孩子或者周围的小朋友再问你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时,别着急给答案。蹲下来,看着他的眼睛,问他:“你想想,如果这些小布是苹果,一共有20个苹果,你想怎么分,每次分的一样多?”或者“咱们用积木搭20个高的塔,每次搭4个,要搭几次呀?”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,用他们熟悉的物品,把那个冰冷的数字“20”,变得有温度,有故事。

慢慢地,他们会发现,哦,原来数学不是只有枯燥的习题,它藏在生活里,藏在游戏里。而解决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这样的问题,就像解开一个个小小的谜题,有趣,有成就感。这种成就感,会驱动他们去探索更广阔的数学世界。这可比死记硬背强太多了!

所以,别小看这句有点萌、有点随意的“小布几乘几等于20”。它可能是打开孩子数学兴趣大门的一把小小的钥匙。用耐心,用创意,用爱,把这扇门推开吧。让数学不再是洪水猛兽,而是他们探索世界、理解世界的有力工具。记住,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,而是找到答案的过程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眼神里闪烁的好奇和光芒。那才是无价的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