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来了,又是这个问题。
“个启乘等于几?”
每次在哪个犄角旮旯的社交平台,或者某个半夜三点还没睡的聊天群里,看到这行字,我的大脑都会下意识地宕机那么一两秒。手指悬在键盘上,就像一个准备拆弹的工兵,面对着一根剪不断、理还乱的引线。
你是不是也一样?第一反应是:这是什么鬼? “个”,一个量词。“启”,一个动词。“乘”,一个运算符号。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汉字,怎么就“等于”一个数字了?是哪个地方的方言?还是什么我错过的网络黑话?
别急着去搜,也别急着骂出题的人有病。因为当你开始较真,试图用数学、用逻辑去硬解的时候,你就已经输了。
这根本就不是一道数学题。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,是一张社交圈的入场券,更是一个谐音梗和象形文字的狂欢。
好了,不卖关子了,直接上答案。目前关于“个启乘等于几”这道“送命题”,流传最广的答案是:
49。
为什么是49?
来,我们把这三个字掰开揉碎了看。
“个”。你盯着这个字看三秒。抛开它的读音,抛开它的意义,纯粹地,像一个刚学汉字的孩童一样,看它的“长相”。你看它像不像一个数字?尤其是手写体或者某些艺术字体里,那个“丨”和那个“亅”,组合起来,是不是和阿拉伯数字 “7” 有几分神似?对,就是这个“神似”。在这里,“个”不读gè,它“长得”像7。
“启”。同样的操作。忘掉它的意思是“开启”或“启发”。把它拆解开。左边一个“户”,右边一个“口”。你再眯着眼睛看,或者把它稍微写得潦草一点,那个“户”字,像不像一个反过来的“7”?或者,有些人干脆就认为“启”这个字本身,通过某种神秘的、只可意会的联想,也指向了“7”。这里的逻辑链条非常脆弱,甚至可以说是不讲道理,但在这场游戏中,“不讲道理”本身就是唯一的道理。
“乘”。这个最简单了。它就是它的本意——乘法。
于是,破案了。
个 (长得像7) 启 (也像7) 乘 (就是乘法) = 7 x 7 = 49。
第一次知道这个答案的时候,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,外焦里嫩。一半是“我靠,原来如此”的恍然大悟,另一半是“这也行?”的哭笑不得。这根本不是解题,这简直是一场大规模的、心照不宣的“指鹿为马”。
你以为这就结束了?天真。网络世界的骚操作,永远比你想象的要多。
除了49,还有一个流传稍小众但同样有市场的答案:
77。
这个答案的逻辑就更“飘”了。
它的解释是:“个”,还是那个长得像7的“个”。但“启”,这次不看长相了,我们听声音。启,qǐ,读音是不是和“七”(qī)很接近?在很多南方口音里,这个声母韵母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于是,个 (7) 启 (谐音七) = 77。至于那个“乘”字呢?在这里,它被华丽丽地忽略了。它只是个障眼法,一个烟雾弹,一个把你引向数学歧途的无情道具。
你看,这道题的魅力就在这里。它没有标准答案。它的答案取决于你混迹于哪个圈子,取决于你接受了哪一种“游戏规则”。你觉得是49,他觉得是77,你们俩可能还会为了哪个答案更“正宗”而吵上一架,而旁边一个不明所以的路人,还在苦苦思索“个”的单位和“启”的动词属性。
这背后,究竟是什么在作祟?
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语言的游戏,一场属于互联网原住民的智力狂欢。它考验的从来不是你的计算能力或逻辑思维,而是你的“网感”。
什么叫网感?
就是你能不能迅速get到那个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梗,你能不能理解这种建立在“不讲道理”之上的新规则。这就像一个部落的图腾,或者一句接头的暗号。懂的人会心一笑,在评论区敲下“49”或“77”,仿佛完成了一次神秘的仪式。不懂的人,则会被这道题精准地筛选出去,贴上“村里刚通网”的标签。
这种由谐音梗、象形梗、拆字梗构成的文化,是中文互联网独有的风景。汉字,作为一种象形与表意相结合的文字,给了我们太多的创作空间。每一个字,都像一个可以随意揉捏的橡皮泥。我们可以扭曲它的形状(个=7),可以偷换它的读音(启=七),可以解构它的偏旁部首,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新意义。
“我emo了”、“栓Q”、“夺笋呐”……这些词的流行,和“个启乘等于几”的逻辑,其实是一脉相承的。它们都脱离了字词的原始意义,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下被赋予了全新的、充满情感和戏谑色彩的内涵。
所以,下次再看到“个启乘等于几”,不要再纠结了。
你可以潇洒地敲下“49”,并附带一个“你懂的”的表情。
你也可以特立独行地回复“77”,彰显你对不同答案流派的了解。
甚至,你可以开个更大的脑洞,说:“个”是1个,“启”是开始,是0,“乘”是X,未知数,所以答案是“X=0”……
因为,在这场游戏里,答案是什么,从来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你参与了这场游戏。重要的是,你理解了这场游戏背后的那种,把严肃解构成荒诞,把规则玩弄于股掌之间的,独属于这个时代的,小小的、狡黠的快乐。
它就像一个秘密的眨眼。当你对着屏幕,轻轻一笑,打出那个数字时,你就和无数个看不见的、有趣的灵魂,完成了连接。这,或许才是“个启乘等于几”的最终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