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乘几等于九百?这个问题,它就这么突然地,在一个没什么特别的下午,跳进了我的脑子里。不是在考场,也不是在辅导孩子功课,就是在发呆的时候,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。
九百。一个挺圆满的数字。而四十五呢,也很有意思,刚好是九十的一半。
我的脑子先是懒洋洋地转了一下,拿出手机按计算器的念头一闪而过,但被我掐灭了。多没劲啊。我想自己跟它“玩”一会儿。
怎么算最快?
心算的第一条路,也是最直觉的路,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想。45乘几等于九百,那不就是问九百除以四十五等于几嘛。
直接除?有点笨。900 ÷ 45…看着有点费劲。
但,等等。
45,这个数字太特殊了。它不就是 90 的一半吗?
这个发现像一道光,瞬间照亮了整个问题。
那我们先把 900 去除以 90 啊!这个也太简单了,简直是刻在DNA里的口算,不就是 10 吗?
好,现在问题变成了:既然除数(45)是咱们刚才用的那个“参照物”(90)的一半,那么得出来的商,理所当然地,就应该是刚才那个商(10)的两倍啊!
你想想,用一个更小的尺子去量同样一段长度,你需要的尺子数量当然更多了。
所以,答案就是 10 × 2 = 20。
二十。
当这个数字在我脑海里清清楚楚地浮现出来时,有一种…怎么说呢,一种特别舒畅的快感。不是因为解开了什么惊天难题,而是因为我用了一种很“巧”的方式,绕开了硬算的笨拙,像走了一条风景更好的小路,最终也到达了目的地。
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一吧。它不全是冰冷的公式和枯燥的运算,它里面藏着很多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智慧。
我们还可以换个思路。
还是回到 45乘几等于九百 这个原始的问题。
我们能不能“凑”出来一个 900?
一个 45,太小了。
两个 45 呢?45 + 45 = 90。
哎,90!又见到这个“老朋友”了。
我们现在手里有了 90 这个“标准件”,而我们的目标是 900。
从 90 到 900,这不就是扩大了 10 倍吗?
既然 2个45 才等于一个 90,那现在我们需要 10个90,反推回去,我们需要的“45”的数量,自然就是 2 × 10 = 20 个了。
殊途同归。答案依然是那个清晰的 二十。
你看,45乘几等于九百,这个问题本身,就像一个生活场景的微缩模型。
想象一下,你是个项目经理,要完成一个总量为 900 个单位的大任务。你手下的一个得力干将,每天能稳定输出 45 个单位。现在老板问你,几天能搞定?
你脑子一转,两天能完成90个单位,那要完成900个单位,不就是10个“两天”嘛。于是你信心满满地回答:“20天,老板,保证完成任务!”
或者,你是个班主任,要组织全年级 900 个学生去春游。每辆大巴车,不多不少,正好能坐 45 个学生。你需要订几辆车?
900 ÷ 45。你可能不会像我刚才那样饶有兴致地去心算,但你最终在订单上写下的数字,一定是 20。少了,有孩子没法上车;多了,就是浪费学校的经费。一分一毫,都得算得清清楚楚。
生活,其实就是由无数个这样“45乘几等于九百”的问题组成的。
它可能不是具体的数字,但本质是相通的。
那个 900,是你的目标。可能是攒够买房的首付,可能是减肥20斤,可能是看完100本书。它看起来那么大,那么遥远。
而那个 45,是你每天、每周可以付出的努力。可能是你每个月能攒下的钱,可能是你每天坚持跑步的公里数,可能是你每天雷打不动阅读的页数。它看起来那么小,微不足道。
而那个关键的答案——二十,它是什么?
它就是时间和坚持。
它是连接你微小努力和宏大目标之间的桥梁。它告诉你,通往九百的路,就是由二十个四十五这样坚实的步伐铺就的。你不需要一口气吃成个胖子,你只需要,也必须,一步一步,一个“45”一个“45”地往前走。
很多人,都倒在了这个简单的乘法面前。他们看到了 900 的宏伟,却被 45 的渺小所迷惑,他们算不出那个 20,或者说,他们不相信那个 20。他们总想寻找一个更大的“乘数”,想让45乘以一个神奇的“2”或者“3”就直接等于900。
但现实世界里,没有这样的魔法。
所以,当“45乘几等于九百”这个问题再出现时,我们知道,答案是 20。这是一个数学答案,但又远不止于此。
它是一个提醒,一份笃定。它告诉我们,再大的目标,只要用持续而正确的努力(那个45)去乘以足够的时间和耐心(那个20),就一定能到达。
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九百,其实,离你只有二十步的距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