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怎么回事,今天脑子里就一直盘旋着这个问题:十八乘几等于一百零八?
就这么一个,搁在小学数学课本里,可能连附加题都算不上的问题。但它就像一首洗脑神曲,在我脑子里单曲循环。我仿佛还能闻到教室里粉笔和木头桌椅混合的气味,阳光斜斜地打在黑板上,老师用清脆的粉笔敲着“一百零八”这四个字,那个声音,简直刻在了DNA里。
答案是六。
对,就是6。如果你只想知道这个,那么你现在可以关掉页面了。
但这事儿就这么完了?就为了一个干巴巴的阿拉伯数字“6”?
太简单了。也太无趣了。
这就像有人问你,“那座山怎么爬上去?”你回答,“坐缆车。” 是,你上去了,山顶的风也吹了,照片也拍了,但那条蜿蜒曲折、开满野花、能听到鸟叫和溪流声的小路,你错过了。
所以,我们今天不坐缆车。我们来聊聊,除了那个光秃秃的“6”之外,十八乘几等于一百零八这个问题背后,那些更有意思的“小路”。
第一条路:硬凑法,或者叫“小学生最朴素的唯物主义”
这是最原始、最符合直觉的搞法。一个还没学过除法的孩子,他会怎么想?
他会试。
18,这个数字有点大,不好弄。那么先从简单的来。
“老师说,乘以5或者10最简单。”
好,18 × 10 = 180。哦豁,太大了,比一百零八大太多了。那肯定比10小。
那……18 × 5 呢?10个18是180,那5个18就是它的一半嘛。180 ÷ 2 = 90。
嗯,90。离一百零八很近了!非常有希望!
你看,这个时候,解题的快感就来了。不是那种“我会”的优越感,而是一种“我快找到了”的探索欲。
90到108,差了多少?108 – 90 = 18。
哎?不多不少,正好又是一个18!
所以,5个18,再加上1个18,总共不就是6个18了嘛!
十八乘六等于一百零八!Bingo!
这个过程,笨吗?有点。但它充满了试探、修正、逼近目标的乐趣。这里面没有公式,只有一种最原始的数字感,一种对大小、远近的直观把握。生活里好多事,不都是这么“凑”出来的么?一点点试,错了就调整,近了就加速。
第二条路:官方正道,除法的逆向思维
当然,老师教给我们的标准路径,是除法。
乘法是因数×因数=积。反过来,已知积和一个因数,求另一个因数,那就是除法。
所以,十八乘几等于一百零八,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一道除法题:
108 ÷ 18 = ?
这就像开车到了目的地,现在问你怎么来的?挂个倒挡,原路返回看一遍。
这道题,对于当年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来说,绝对是个坎儿。两位数的除法,简直是庞然大物。
列个竖式:
6
____
18 | 108
108
---
0
关键在于“商几”。你怎么知道这里要商6?
还是得“试商”。
18接近20。108接近100。用100除以20,大概是5。
好,那就试试5。18 × 5 = 90,108 – 90 = 18。余数是18,跟除数一样大,说明商小了。
那就商6。18 × 6 = ?心算一下,10 × 6 = 60,8 × 6 = 48,60 + 48 = 108。
中了!就是它!
你看,即便是最“官方”的解法,也离不开“试”这个动作。数学的严谨,往往就建立在这些看似不那么聪明的尝试之上。它告诉你,有一个既定的规则可以遵循,只要你耐心,按部就班,就一定能找到那个唯一的、正确的答案。
第三条路:拆解法,高手的“四两拨千斤”
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种玩法。它不依赖蛮力,也不完全依赖死板的规则,它靠的是一种“巧劲”,一种对数字的洞察力。
十八乘几等于一百零八?
我们不看18,也不看108,我们看它们的“基因”——质因数。
先把18拆了。18 = 2 × 9 = 2 × 3 × 3。
再把108也拆了。108 = 2 × 54 = 2 × 2 × 27 = 2 × 2 × 3 × 3 × 3。
好了,现在题目变成了:
(2 × 3 × 3) × ? = (2 × 2 × 3 × 3 × 3)
这不就成了一道“找不同”的游戏了吗?
左边有1个2,3个3。右边有2个2,3个3。
不对,我拆错了。18是2×3×3,108是2×2×3×3×3。
重新来!
左边: 18 = 2 × 3 × 3
右边: 108 = 2 × 54 = 2 × (6 × 9) = 2 × (2 × 3) × (3 × 3) = 2 × 2 × 3 × 3 × 3
好了,现在再对比一下。
左边有:一个2,两个3。
右边有:两个2,三个3。
那么,左边要乘以一个什么东西,才能变得和右边一样呢?
很明显,还缺一个2,再缺一个3。
所以,那个“?” = 2 × 3 = 6。
整个过程,就像庖丁解牛。你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吓人的18和108,而是一堆小零件(2和3)。把它们重新组合,问题迎刃而解。这种方法,需要你对数字的构成有更深的理解,能看透表象,直击本质。这在解决复杂问题时,往往是最有效率的思路。
最后,我们聊点数学之外的
为什么我会对“十八乘几等于一百零八”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念念不忘?
因为在某个瞬间,我突然觉得,这不就是人生的隐喻吗?
那个“18”,可以是你十八岁的年纪,是你刚起步时手里仅有的资源、能力和本钱。它不算多,甚至有点笨重,就像这个数字本身,不好乘也不好除。
那个“一百零八”,是你的目标,你的理想,那个看起来有点遥远、又似乎可以企及的“功德圆满”的数字(想想水浒108将)。它可能是你想达成的业绩,想考上的学校,想拥有的生活。
而那个关键的,我们苦苦追寻的“6”,是什么?
它是方法,是路径,是策略。是你需要付出的努力的“倍数”。
你可以用第一种方法,像个愣头青一样去“硬凑”。一次次尝试,一次次失败,凭着一股热情和韧劲,最终也可能抵达终点。这个过程很苦,但每一步都无比扎实。
你也可以用第二种方法,遵循前人总结的“除法”规则。按部就班,严谨地执行每一个步骤。这条路最稳妥,风险最低,只要你不犯错,就能到达。大多数人走的都是这条路。
你更可以成为第三种人,拥有拆解问题的智慧。你看似没那么努力,却总能找到捷径。因为你没有在跟问题本身死磕,你在研究问题的“结构”。你把一个大目标(108),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步骤,最终用一个轻巧的“6”(2×3)就达成了。
你看,一个简单的数学题,到最后,问的其实是:
你是谁?你想怎么走完这段路?
所以,十八乘几等于一百零八?
答案是6。
但通往这个“6”的路,以及这个“6”对你的意义,却有千千万万种。而这,远比那个数字本身,要迷人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