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就乘等于几?答案和你想的可能不一样,深度解析在此!


我跟你讲,每次在家庭群里看到我七大姑八大姨又在转发那条“神题”——就是就乘等于几——我就一阵头大,又一阵想笑。底下准保分两派,一派是斩钉截铁的“九乘九等于八十一啊!这不送分题吗?”,另一派故作高深,发个“/抠鼻”的表情,说“年轻人,你还是太天真了”。

然后,一场围绕着“就”和“九”的世纪大战,就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,轰轰烈烈地展开了。

说真的,这个问题,它根本就不是个正经的数学题。你非要把它往数学上靠,那纯粹是自讨苦吃。这玩意儿的本质,说白了,就是个脑筋急转弯,一个披着数学外衣的文字游戏。它的魅力,恰恰在于它那种“我瞅着你,你瞅着我,看谁先眨眼”的暧昧和狡猾。

先说说最直观,也是最多人脱口而出的答案:81。

这个答案的逻辑链非常清晰:因为“就”(jiù)和“九”(jiǔ)同音。所以,提问者在念“就是就乘等于几”的时候,听的人耳朵自动就给翻译成了“九是九,乘等于几”。好家伙,这不就是小学二年级的乘法口诀吗?九九八十一!完美!逻辑自洽!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抢下一个红包了。

但凡你这么想,你就掉进了第一个坑里。这种题,如果答案这么简单,它还有什么资格在江湖上流传这么久?它能让你叔你大爷争得面红耳赤?显然不能。出题的人,要的就是你这种“想当然”的自信。

那么,不是81,又能是什么?

这时候,高深派就出场了。他们会告诉你,得看“字面意思”。题目问的是“就是就乘等于几”,主语、宾语、谓语,都是那个明明白白的汉字——“就”。

它不是数字“九”,它就是汉字“就”。

这是一个哲学问题,朋友。

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一个叫“就”的东西,乘以一个叫“就”的东西,等于什么?等于“就的平方”?等于“俩就”?还是等于“就就”?你看,一旦脱离了数字的 confortável (comfort zone),这事儿就开始变得玄乎起来。

在这种解释流派里,最流行的一个答案是:等于“是”

为什么?因为他们把题目重新断句了:“就是,就乘,等于几?”
这句式,简直了。充满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意味。它的意思是,“没错,‘就’去乘,等于什么呢?” 然后,根据这个逻辑,他们会给你一个惊世骇俗的推导:因为“就是就”,所以“是=就”。那么原式“就 乘 就”就可以替换成“是 乘 是”。在某些特定的、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、反正听起来很厉害的语境里,“是乘是”就等于“四乘四”,等于十六。

…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解释的时候,我手里的可乐差点没喷出来。这脑回路,比我家门口那条正在修的盘山公路还要曲折。这已经不是脑筋急转弯了,这是脑筋大回环。虽然听起来胡说八道,但你又不得不佩服这种想象力。

然而,我们还有第三种,也是我个人觉得最接近“标准答案”的玩法。

记住,这是一个文字游戏。它的核心在于“绕”。所以,当有人问你“就是就乘等于几?”的时候,他根本不期待一个数字。

“就”是什么?题目已经告诉你了:“就是就”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就”这个东西,它的定义就是它自己。它是一个自我指涉的闭环。
所以,“就 乘 就”等于什么?
答案就是:“就是就”

你品,你细品。这个问题本身包含了答案。像不像代码里的递归?像不像盗梦空间?出题人根本没想让你算,他就是在跟你玩一个语言的套娃。你用数学去解,就输了。你得跳出这个思维定势,用他的魔法来打败他的魔法。

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,你可以气定神闲地看他一眼,然后缓缓地说出:“就是就啊。”保证能收获对方或钦佩或错愕的眼神。那一刻,你在饭桌上的家庭地位,都仿佛高了一截。

说到底,就是就乘等于几,它真正“等于”的,是一种社交的乐趣,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。它像一个暗号,区分着“老实人”和“老油条”。它没有对错,只有好不好玩。

它考验的从来不是你的计算能力,而是你的反应速度,你的幽默感,和你愿不愿意陪着对方,进行这一场有点傻气、但又无比欢乐的智力冒险。它把一个冰冷的数学公式,变成了一个有温度、有互动、甚至有点人情味的谜题。

所以,别再纠结于81还是16了。这个问题的真正价值,在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,它所引发的讨论、争辩和最终的哄堂大笑。那才是生活本身,不是吗?乱七八糟,没什么道理,但又生动得要命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