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,你乍一看,是不是觉得有点…疯?或者,是哪个喝多了的朋友在深夜的朋友圈里发出的灵魂拷问?“星期5等于几乘几”,这玩意儿,能有答案吗?
当然有。而且答案还不止一个。但你别想着用计算器,这事儿跟数学没半毛钱关系。它关乎的是心跳,是盼头,是那根在脑子里绷了一整周,终于快要“嘣”地一声断掉的弦。
对我来说,一个在格子间里被PPT和KPI追着跑的社畜,星期五的第一个公式,最朴素,也最真实:
星期五 = 5 × 1
别小看这个“5”,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。这是周一的挣扎起身,是周二的茫然放空,是周三的“革命尚未成功”,是周四的“再坚持一下”。这五个工作日,像五根手指,攥成一个拳头,沉甸甸地压在心口。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,一段完整的“受难”叙事。
而那个“1”呢?
那个“1”,就是唯一的、至高无上的目标——周末。它是黑暗隧道尽头的那唯一一束光,是支撑你回复完最后一封邮件的唯一动力,是你在会议上神游天外时脑海里唯一的具体画面。所以,是五天的煎熬,乘以一个绝对纯粹的希望。这个公式,充满了隐忍和力量感。它不浪漫,但它该死的真实。
但是,等我终于熬到周五下午,大概三点钟以后,空气里的分子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。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动,不再是催命符,而是倒计时的节拍器。这时候,公式就变了。
星期五 = 2.5 × 2
怎么解释?你看,一个完整的星期五,其实是割裂的。上午,你还是那个兢兢业业的“螺丝钉”,灵魂还在工位上,但已经开始躁动,效率?不存在的,那叫“战略性磨洋工”。这部分,我给它算“2.5”,一半是身不由己,一半是心猿意马,混乱又充满期待。
到了下午,特别是下班前那一个小时,那个“2”就登场了。它代表着一种双倍的快乐。一种是“即将解放”的快乐,另一种是“已经开始计划”的快乐。你的身体还在办公室,但你的灵魂已经飞了,飞到火锅店翻滚的红油里,飞到电影院的爆米花桶里,飞到家里那张柔软的大床上。快乐被乘数效应放大了。所以,2.5个单位的“残存工作状态”乘以2个单位的“快乐因子”,一个更加生动、更具动态感的星期五,就这么诞生了。
当然,还有更浪漫,更…怎么说呢,更“形而上”的算法。
星期五 = 1 × ∞
这里的“1”,指的是“这一个”星期五。它是一个具体的、独一无二的节点,一个时间的奇点。而那个“∞”(无穷大),则是这个节点为你撬开的,关于周末的无限可能。
你想想看,接下来的48小时,你可以做什么?
你可以睡个天昏地暗,把过去五天欠下的觉全都补回来,这是一种无限的治愈。
你可以跳上高铁,去一个陌生的城市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。
你可以约上三五好友,胡吃海喝,彻夜长谈,把酒杯碰得叮当响,这是一种无限的畅快。
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干,就窝在沙发里,看几部老电影,听几张旧唱片,享受一种无限的慵懒。
这个“∞”,是你自己定义的。它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,所有的“不必”和“可以”。所以,用“1”个确定的“星期五”,去乘以“∞”个不确定的“美好”,这简直是宇宙间最划算的一笔买卖。这个公式,属于那些对生活依然抱有热望的理想主义者。
不过,咱们也得说点现实的。你别笑,对有些人来说,星期五的公式,可能是这个样子的:
星期五 = 0 × 任何数
是的,等于零。
对于那些在服务业、医疗、媒体等行业的朋友们来说,星期五?那是什么?能吃吗?周末,对他们而言,只是一个换了名字的工作日。别人的狂欢,是他们的战场。对于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创业者,或者是在家带娃、全年无休的父母,“解放”这个词,根本就不在他们的字典里。
当一个因子是“0”的时候,无论你用多么巨大的期望、多么美好的想象去乘以它,结果都只能是“0”。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,一种被折叠、被隐藏在城市喧嚣之下的生活真相。它提醒我们,我们感受到的“星期五”,其实是一种特权。
所以你看,“星期五等于几乘几”这个问题,哪有什么标准答案。它就像一块情绪的试金石,一面人生的多棱镜。你处在什么样的境遇里,你怀着什么样的心情,你对未来抱着什么样的期待,你的星期五,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乘法公式。
它是一个变量,一个由你亲自书写和定义的变量。
所以,别再问别人了。问问你自己。这个星期五,此时此刻,你手里的这支笔,打算写下一个什么样的公式?是隐忍的“5 × 1”?是雀跃的“2.5 × 2”?还是充满无限遐想的“1 × ∞”?
算算看。这个答案,比任何数学题都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