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阳光正好,我瘫在沙发里刷着手机,感觉自己快要和沙发垫融为一体。我儿子,那个刚上小学的“神兽”,噔噔噔地跑过来,作业本“啪”地一下拍我腿上,清脆响亮。
“爸,快看!几乘几10等于560?”
我眼皮都没抬,这不就是送分题吗?心里默算了一下,560除以10,那不就是56。于是我懒洋洋地回他:“这不简单,就是问你几乘几等于56嘛。7乘8啊,或者8乘7,一样的。”
说完,我准备继续我的“沙发躺平大业”。可小家伙没动,他皱着小眉头,一脸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”的表情,追问道:“老师说,答案不止一个。要我们把所有可能都写出来。”
所有可能?
我一下子坐直了。嘿,这就有意思了。我拿过他的作业本,看着那个孤零零的算式:(__) × (__) × 10 = 560
。这道题,看似只是一个基础的乘法运算,但它背后藏着的东西,可比“7乘8”要深邃得多。它不是在考你计算,它是在考你的思维宽度。
我们先把问题简化一下,这是解题的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0,这个小学生都会。于是,这个天问般的“几乘几10等于560”就瞬间降维成了我们更熟悉的样子:
(__) × (__) = 56
现在,问题变成了:哪两个数相乘等于56?
我儿子的第一反应是背乘法口诀,“七八五十六!”。这是肌肉记忆,是标准答案,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。但“所有可能”这四个字,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我决定给他上一堂“课外课”。
“儿子,你看,除了7和8,还有没有别的?”
他想了想,有点不确定:“好像……没了?”
“那1呢?”我循循善诱,“1是不是所有数字的好朋友?56乘以1,是不是也等于56?”
他眼睛一亮,恍然大悟,赶紧在作业本上写下“1”和“56”。
“对咯!这就是一个组合。找到了一个,就别忘了它的倒影,56乘以1和1乘以56,虽然数字一样,但如果括号有顺序,那就是两种写法。”
这就是整数范围内的第一层答案:
- 7 × 8 = 56 (以及 8 × 7)
- 1 × 56 = 56 (以及 56 × 1)
还没完。我让他想想,56这个数字,除了能被7和8整除,还能被谁整除?他掰着手指头,从2开始试。
“能被2整除!等于28!”
“很好!那咱们就又找到了一对!”我鼓励他,“就是 2 × 28 = 56。”
“那……4呢?”他继续试探。
“你除一下看看?”
他在草稿纸上划拉了半天,兴奋地喊:“可以!等于14!4 × 14 = 56!”
看到他自己找到了答案,那种成就感,比我直接告诉他要珍贵一万倍。所以,仅仅在正整数的范畴里,我们已经找到了四组基本解:(7, 8),(1, 56),(2, 28),(4, 14)。把这些数字填回到最初的题目里,几乘几10等于560的答案,就已经有了8种写法(考虑顺序)。
这时候,我抛出了一个“大杀器”——因数分解。这词儿对他来说可能有点超前,我换了个说法。
“你看,56这个数字,就像一个乐高城堡。我们可以把它拆成最小的砖块。这些最小的砖块,就是‘质数’。56可以拆成什么?”
我们一起动手,56 = 2 × 28 = 2 × 2 × 14 = 2 × 2 × 2 × 7。
“看,”我指着这串数字,“56的所有秘密都在这里了。它由三个2和一个7组成。现在,你把这些‘砖块’分成两堆,怎么分都行,两堆各自乘起来,得到的就是咱们要找的那两个数。”
- 一堆是7,另一堆是2×2×2=8,于是有了 7和8。
- 一堆是2,另一堆是2×2×7=28,于是有了 2和28。
- 一堆是2×2=4,另一堆是2×7=14,于是有了 4和14。
- 一堆啥也不放(也就是1),另一堆是2×2×2×7=56,于是有了 1和56。
这下,他彻底明白了。这不仅仅是碰运气去试,而是一种有系统、有逻辑的方法,能确保你找到所有整数解,一个不漏。
但故事到这里,才进行了一半。
我坏笑着问他:“儿子,数字只有正的吗?”
他愣住了,显然,他的世界里,数字还都是阳光灿烂的。我告诉他,还有一种叫负数的家伙,它们生活在0的另一边,冷酷又神秘。
“负号和负号碰到一起,会发生什么?”我问。
“负负得正!”他答得倒挺快,看来学校老师教过。
“那就对了!”我一拍大腿,“既然7乘以8等于56,那-7乘以-8呢?”
他低头想了想,然后猛地抬头,眼神里充满了发现新大陆的惊喜:“也等于56!”
“BINGO!”
于是,我们又解锁了一个全新的维度。之前找到的每一对正整数解,都有一个对应的负数版本:
- (-7) × (-8) = 56
- (-1) × (-56) = 56
- (-2) × (-28) = 56
- (-4) × (-14) = 56
现在,我们关于“几乘几10等于560”的答案库,瞬间翻倍了。从8个,变成了16个。小家伙的本子上已经密密麻麻,但他一点不觉得烦,反而像个探险家,兴奋地记录着每一个新发现。
你以为这就结束了?不,这道题真正的魔鬼之处在于,老师并没有规定,那两个“几”,必须是整数。
“如果,”我拿起笔,在纸上写下,“我们可以用小数呢?”
这一下,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。
如果一个“几”是0.5,那另一个“几”是多少?
56 ÷ 0.5 = 112。
所以,0.5 × 112 × 10 = 560。
如果一个“几”是0.1?那另一个就是560。
0.1 × 560 × 10 = 560。
如果一个是5.6呢?另一个就是10。
5.6 × 10 × 10 = 560。
我们甚至可以用分数,可以用无限不循环小数……只要你确定了一个数(除了0),总能找到另一个数和它相乘得到56。这意味着什么?
这意味着,如果没有“整数”这个限制条件,这道题的答案是无限的。
无限解!
这三个字,对于一个刚学乘法口诀的孩子来说,冲击力是巨大的。他有点懵,呆呆地看着我,仿佛在说:“这不科学!”
而这,正是我最想让他体会到的一点。数学,不只是1+1=2的刻板和僵硬。数学充满了可能性、变量和无穷的疆域。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只要你敢于打破思维的墙,就能看到一片星辰大海。
从一个固定的答案(7和8),到多组整数解,再到引入负数让答案翻倍,最后到小数和分数的无限解。这个过程,就像是我们的认知被一次次刷新和拓宽。
它告诉我们,别轻易满足于第一个到达你脑海的“标准答案”。多问一句“还有吗?”,多想一下“如果换个角度呢?”,世界会因此变得完全不同。
生活中的问题,又何尝不是一道道“几乘几10等于560”呢?
我们总想找到那个唯一的、完美的“7和8”,以为那就是成功的范式。但现实是,通往“560”这个目标的路径,有无数条。你可以是那个默默耕耘的“2”,找到愿意和你一起成长的“28”;你也可以是那个剑走偏锋的“0.5”,去撬动一个巨大的“112”。
关键不在于你手里的数字是几,而在于你是否理解了整个等式,是否明白你为了凑成“56”这个结果,需要去寻找一个怎样的合作伙伴。
那天下午,我和儿子没有再讨论作业,我们聊了很久的负数、小数,聊了什么是无限。他的作业本最后只工整地写下了那16组整数解,因为那是他这个年龄段需要掌握的。但在他心里,我相信,那扇通往“无限”的门,已经悄悄打开了一条缝。
而我呢,也从“沙发躺平”模式中被彻底激活。一道小学生的数学题,竟让我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思维体操。它提醒我,不要被经验和直觉所束缚,永远对“所有可能”保持一份好奇和敬畏。
所以,下次再有人问你“几乘几10等于560”,你可别脱口而出“7乘8”就完事了。你可以笑着反问他:“你想要的,是整数解,还是无限解?是只在阳光下,还是也看看月光里的答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