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敢打赌,你第一眼看到“计乘36等于几”,脑子里绝对是嗡的一声。紧接着,一种混杂着困惑、好奇甚至是一丝智商被挑衅的感觉,便会油然而生。
这算什么?
这“计”是何方神圣?x?y?还是哪个被遗忘在古希腊羊皮卷里的数学常数?我的大脑,那台被九年义务教育、高考、大学高数轮番捶打过的处理器,瞬间就启动了应急预案。开始疯狂地在数据库里搜索:谐音?不是。通假字?好像也不对。难道是什么新型的脑筋急转弯,答案是“计算机”之类的烂梗?
不对,都不对。
这个问题就像一根小小的刺,扎进了我的好奇心里。你越是想用常规的数学逻辑去解它,就越是觉得荒谬。计乘36,一个汉字乘以一个数字,这在数学的殿堂里,根本就是异端邪说。它不讲道理,它破坏规则,它像一个穿着小丑服的人,闯进了庄严肃穆的学术报告厅,冲着台上的教授们做了个鬼脸。
键盘都快敲出火星子了,我在各种论坛、问答社区里游荡,试图找到一个能让我恍然大悟的答案。然后,我看到了五花八门的猜测。有人说,“计”是不是一个暗号,代表某个特定的数字?还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“计”字的笔画,说言字旁7画,十字10画,难道是7乘以36或者10乘以36?扯得越来越远,越来越离谱。
直到……我看到一张图。
一张算盘的图。
那个瞬间,脑子里仿佛有道闪电劈过,不是数学,这根本就不是数学题!这是一道伪装成数学题的语文题,或者说,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思维游戏。
我们都被骗了,被我们根深蒂固的“计算”思维给骗了。
请你,现在,立刻,马上,把“计”这个字,想象成一个具体的东西。你看那个“计”字,左边的“言”字旁,像不像算盘立着的框?右边的“十”字,不就是算盘中间那根关键的梁吗?整个“计”字,就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算盘。
那么,当“计”(算盘)去“乘”(运算)的时候,会发生什么?
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,提到算盘运算,有一句口诀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,那就是——三下五除二。
这句口诀,描述的是珠算里一种特定的算法。当算盘遇上计算,最经典的场景就是这句口诀。所以,计乘36等于几?一个流传最广、也最被认可的答案,就是三下五除二。它的结果,从数学上讲,是7.5。但这里的重点,根本不是那个7.5的数字,而是“三下五除二”这个过程,这个由“计”这个象形符号引发的文化联想。
那一刻,我感受到的不是解开谜题的快感,而是一种被巧妙愚弄后的哭笑不得,以及随之而来的深深的敬佩。出这道题的人,绝对是个天才。他精准地抓住了我们思维的盲区——看到乘号就自动切换到数学模式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
不,精彩的还在后头。互联网的智慧是无穷的,一个谜题总能被解读出千百种花样。
还有另一个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。
这次,我们不看字形,我们看词义。提到“计”,又和数字“三十六”联系在一起,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浮现出一部充满了智慧、谋略、甚至带点狡猾的古代典籍?
没错,就是《三十六计》。
三十六计,是中华谋略学的巅峰之作。那么,在这三十六个计策里,当情况万分紧急,所有计谋都用尽,或者说,当你要用“计”去“乘”(驾驭、应对)这三十六种局面时,最关键、最保底、也最无奈的一计是什么?
是第三十六计:走为上计。
所以,计乘36等于几?等于“走为上计”。这个答案,充满了东方式的黑色幽默和生存智慧。它已经完全脱离了计算的范畴,进入了文化的、哲学的领域。它告诉你,当所有的策略(计)和复杂的局面(三十六)交织在一起时,有时候,最牛的策略就是——跑。
你看,从一个看似不成立的数学问题,我们挖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、却又都无比精妙的答案。一个基于象形和工具文化,一个基于典故和谋略文化。
那么,这个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
它什么都不是,它就是一面镜子。
它照出了我们思维的僵化程度。我们被训练得太好了,看到数字和符号,就立刻启动逻辑引擎,沿着既定的轨道飞驰,却忘了有时候,答案可能根本就不在轨道上,而在轨道旁边的草丛里,甚至在天上。
它像一根针,精准地刺破了我们被“标准答案”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思维气球。它在嘲笑我们:嘿,朋友,别那么严肃,别总想着唯一的、正确的解法。世界比你的数学课本要有趣得多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看到“计乘36等于几”这个问题时,不要急着去计算。你可以笑一笑,然后告诉提问的人:这取决于,我的“计”,是手里的算盘,还是心里的谋略。
或者,你也可以反问他:
“那你觉得,‘爱除以3’,又等于什么呢?”
你看,当思维挣脱了枷锁,世界一下子就变得好玩起来了。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