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为什一亿乘十亿等于几这个问题,第一眼看过去,是不是觉得有点……侮辱人?
感觉就像有人一本正经地问你,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。就是个乘法嘛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,顶天了。但你只要稍微停下来,真的动动脑子去想那个答案,你就会发现,这问题根本不是在考你的计算能力,它是在探测你想象力的边界,甚至是在嘲讽我们人类大脑对“大数”这个概念的无能为力。
我们先来点硬核的,最直接的,也是最枯燥的解法。
一亿,写作 100,000,000。很明显,是 1 后面跟着 8 个零。
十亿,写作 1,000,000,000。是 1 后面跟着 9 个零。
那么,一亿乘以十亿,在数学上就是 (1 × 10⁸) × (10 × 10⁸),或者更直接点,就是 (10⁸) × (10⁹)。根据指数运算法则,底数相同,指数相加。所以结果是 10⁽⁸⁺⁹⁾,也就是 10的17次方。
10的17次方写出来是什么样子?
就是 100,000,000,000,000,000。
一个1,屁股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17个零。
好了,数学部分结束了。简单吧?但真正的问题来了:这个数,我们该怎么“读”出来?你管它叫什么?
“一百……亿亿?”
“一千万……兆?”
এখানেই,我们的大脑,这个进化了百万年、用来躲备剑齿虎和采摘果子的器官,在处理‘亿’这个单位以上的数量级时,基本上就进入了一种“多就完事儿了”的佛系状态。它能理解5个苹果和10个苹果的区别,甚至能模糊地想象一个体育场里有5万人的场景。但一亿乘十亿之后得到的这个怪物,对大脑来说,它和“无穷大”这个概念,几乎没什么区别。它只是一个符号,一串墨水,一个键盘敲出来的字符串。
我们之所以会卡住,是因为我们日常语言的贫乏。我们被“万”和“亿”这两个单位给框住了。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浪漫得多,他们早就为这些超越日常的数字准备好了归宿。
在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里,有这么一套系统:
个、十、百、千、万、亿、兆、京、垓、秭、穰、沟、涧、正、载……
按照“万万为亿,亿亿为兆”的规则,我们来捋一捋:
一亿(10⁸)乘以一亿(10⁸)等于一兆(10¹⁶)。
那么,我们的答案是10¹⁷,也就是10 × 10¹⁶。
所以,一亿乘十亿,等于 十兆?
不,这只是其中一种算法。还有一种“下数”的算法,是万以上逢十进一,兆是10¹²,京是10¹⁶。如果按照这个标准,10¹⁷就是 十京。
没错,它的名字,很可能叫 十京。
一个听起来像是某个古都的名字,却代表着一个能让宇宙都为之沉默的数字。
现在,我们有了它的数学形式(10¹⁷),也有了它的中文名字(十京)。但你感觉到了吗?我们离理解它,还是那么遥远。它依旧冰冷,依旧抽象。
要让这个数字活过来,只有一个办法:把它扔进现实世界,用我们熟悉的东西去衡量它,去感受它带来的那种蛮不讲理的、碾压式的巨大。
准备好了吗?让我们开始这场疯狂的想象力之旅。
场景一:如果这是钱
假设你中了彩票,奖金是 十京 元人民币。也就是 100,000,000,000,000,000 元。
-
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重约1.15克。这些钱的总重量是 1.15 × 10¹⁵ 克,也就是11.5亿吨。什么概念?目前全球所有人类的总体重加起来,大约是4亿吨。你的钱,比全世界所有人类加起来还要重两倍多。你需要一支由几万艘超级航母组成的舰队,才能勉强运走你的现金。
-
我们换个花法。假如你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(约138亿年前)开始,每一秒钟花掉1亿元,记住,是每秒一亿,不是每天。那么到现在,你花了多少钱呢?
138亿年 ≈ 4.35 × 10¹⁷ 秒。
所以你总共花了大约 4.35 × 10¹⁷ 亿元。哦不,是元。
等一下,我们的总资产是 10¹⁷ 元。这意味着,你从宇宙诞生之初,每秒扔掉一个亿,到今天,你连零头都还没花完。你的财富,比宇宙的时间还要“长”。
场景二:如果这是距离
我们把一元硬币(直径25毫米)一枚一枚地铺开,铺成一条直线。十京 枚硬币能铺多远?
- 总长度 = 10¹⁷ × 25毫米 = 2.5 × 10¹⁸ 毫米 = 2.5 × 10¹² 公里。
2.5万亿公里。
这是多远?
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1.5亿公里。
太阳系的直径(算到奥尔特云)大约是2光年,约18.9万亿公里。
我们的硬币之路,长度是日地距离的1600多万倍。但还没能铺满整个太阳系。
不过,离我们最近的恒星,比邻星,距离我们4.2光年。我们的硬币,已经足够铺一个来回了。你可以用硬币,在两颗恒星之间,搭起一座桥。
场景三:如果这是米粒
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水稻大约是7.5亿吨。一公斤大米约有4万粒。那么全球一年产出的大米粒数大概是 3 × 10¹⁶ 粒。
我们的数字是 十京,也就是 10¹⁷。
这意味着,全世界人民辛苦耕作三年,产出的所有米粒加在一起,才差不多能凑够这个数。
看,当我们试图用现实去锚定 一亿乘十亿 的结果时,现实本身显得如此脆弱和渺小。无论是金钱、时间、距离还是物质,在我们创造出的这个数字巨兽面前,都瞬间失去了意义。
所以,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:为什一亿乘十亿等于几?
它等于 10的17次方。
它等于 十京。
它更等于一个思想实验的起点,一个认知上的“奇点”。
它告诉你,我们人类的直觉和语言是多么有限。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相对“小”的数字构成的舒适区里。一旦越界,就会坠入一个无法被感官所理解的、纯粹由逻辑和符号构成的寒冷深空。
下一次,当有人再问你这个问题时,你不要急着报出那个干巴巴的“10的17次方”。你可以笑着对他说,这个问题,它等于把全世界所有人类称重两次的钱,等于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每秒挥霍一亿都花不完的财富,等于一座连接我们与另一颗恒星的桥梁。
它等于我们想象力的极限,也等于数学那令人敬畏的、超越凡俗的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