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乘四等于几?答案三十六,但故事远不止于此的探索


我儿子,那个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家伙,昨天突然仰着脸,用一种探索宇宙奥秘的眼神问我:“爸爸,9乘四等于几?”

这个问题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,瞬间在我脑海里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。

我几乎是脱口而出,这个从小学二年级就刻在DNA里的答案,像是一种肌肉记忆,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那套复杂的流程,舌头和声带自己就完成了全部的工作。但就在“三十六”这三个字即将蹦出嘴边的那一刹那,我停住了。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光,那不是在索要一个简单的数字,而是在期待一个世界。

“嗯……这是个好问题。”我蹲下来,让他感觉我们是平等的探索者,“我们来琢磨琢磨。”

九乘四等于三十六。这当然是标准答案,是印在教科书上,被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敲得梆梆响的真理。但这个真理是怎么来的?它背后藏着些什么小秘密?

我想起了我的童年,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,快乐需要自己创造的年代。背诵九九乘法表,简直是每个孩子的“噩梦”与“荣耀”交织的战场。“一一得一,一二得二……”背到“九”的段落,简直是柳暗花明。因为“九”这个数字,它太特别了,它像个魔术师。

“你想看个魔术吗?”我对我儿子说,并伸出了我的双手。

这就是经典的“手指算法”。我告诉他,把你的双手摊开,从左到右,给每个手指编上号,1到10。现在,我们要算9乘四,就把第4根手指,也就是左手的无名指,弯下去。

看,奇迹发生了。

弯曲手指的左边,还剩下几根手指?3根。
弯曲手指的右边,还剩下几根手指?6根。
把它们放在一起,是多少?
三十六!

儿子的眼睛瞪得像铜铃,他不敢相信地动了动自己的手指,试了试9乘3,弯下第三根手指,左边2,右边7,二十七!他又试了试9乘8,弯下第八根手指,左边7,右边2,七十二!他咯咯地笑起来,仿佛发现了一个专属的密码。

你看,九乘四等于三十六,它不只是一个结果,它是一种规律,一种可以被触摸、被感知的韵律。九的乘法,其结果的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,永远等于九(3+6=9,2+7=9,7+2=9)。这难道不神奇吗?数学,在这一刻,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,它变成了一个好玩的游戏。

当然,我们不能只依赖“魔术”。魔术是锦上添花,而真正的理解,需要我们回到最朴素、最“笨”的起点。

“我们再换个方法。”我拉着他在纸上画。

乘法是什么?它的本质,是加法的简便运算。9乘四,这个指令翻译过来就是:请把4个9加在一起。

于是,我们开始画。
第一个9,我们画了九个圆圈。
第二个9,我们又画了九个圆圈。
第三个9……
第四个9……

纸上密密麻麻的圆圈,像一小片星空。我们一个一个地数。当数到第十八个的时候,他有点不耐烦了。当数到第二十七个的时候,他开始有点糊涂了。但最终,当最后一个圆圈被他的小手指点到时,那个数字清晰地浮现出来——三十六。

这个过程,很慢,甚至有点笨拙。但它无比重要。它让我们亲眼看到了那个“三十六”是如何一点一滴地被建立起来的。它不是凭空出现的,不是上帝随手写下的数字。它是九,加上九,再加上九,再再加上九,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它坚实,可靠,不容置疑。

这一刻,九乘四等于三十六,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记忆的口诀,它成了一个可以被验证、被追溯的过程。孩子理解了“为什么”,而不仅仅是“是什么”。

如今,我们成年人,活在一个被计算器和算法包裹的世界里。我们买东西,打开手机扫一下,价格、折扣、应付金额,一秒钟之内全部搞定。我们谁还会去心算4杯9块钱的咖啡到底多少钱?我们的大脑,似乎正在将这些基础运算功能外包出去。

这当然很高效。但我们似乎也失去了一些东西。

我们失去了那种从混沌中建立秩序的乐趣。我们失去了用最原始的方法触摸到问题核心的耐心。我们对结果的关心,远远超过了对过程的探寻。

九乘四等于几?这个问题,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几乎等同于“今天星期几”一样,是一个功能性的、无需思考的问题。我们用它来计算账单,安排工作,规划预算。它是一个工具,一个冰冷的、高效的工具。

但回到底层,这个简单的算式,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第一块砖。我们从这里出发,去理解倍数、面积、概率,去建造更高耸的数学大厦,去探索更广阔的物理世界。没有这些一块块坚实的“九乘四等于三十六”,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。

它就像我们学会的第一个词“妈妈”,学会走的第一步路。我们后来会说成千上万个复杂的词汇,会跑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。但那个最初的音节,那次最初的蹒跚,永远是我们所有能力的原点。

所以,当一个孩子问你“9乘四等于几”时,请不要急着给出那个标准答案。

不妨和他一起,掰掰手指,感受一下数字的魔力;
不妨和他一起,画画圆圈,体验一下从无到有的创造;
不妨和他一起,编个故事,想象有4个小队,每个队有9个伙伴,他们要去探险。

因为,九乘四等于三十六,这个答案固然重要。但比答案更重要的,是抵达答案的路途中,那些闪闪发光的发现、那些恍然大悟的惊喜,以及那份面对未知时,愿意蹲下来,慢慢探索的好奇心。

这,或许才是教育的真谛,也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