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+2+3一直加到n等于多少?


1+2+3+…+n = ?求和公式及其应用详解

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的数学问题:1 + 2 + 3 + … + n = ? 也就是说,从1开始,一直加到n,这个结果等于多少?

答案就是著名的高斯求和公式,也称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

公式: 1 + 2 + 3 + … + n = n(n+1) / 2

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证明这个公式:

一、故事与直觉:高斯速算的故事

相传,小学时的高斯被老师布置了一道题:计算1到100的和。 别的同学还在埋头苦算,高斯却很快给出了答案:5050。 他是怎么算的呢?

高斯发现:

  • 1 + 100 = 101
  • 2 + 99 = 101
  • 3 + 98 = 101
  • 50 + 51 = 101

也就是说,共有50对数,每对数的和都是101。 因此,总和就是 50 * 101 = 5050。

这个故事体现了高斯的敏锐观察力和数学天赋。它也为我们理解求和公式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思路。

二、代数证明:严格的数学推导

假设S = 1 + 2 + 3 + … + (n-2) + (n-1) + n。 我们可以倒过来写 S:

S = n + (n-1) + (n-2) + … + 3 + 2 + 1

现在,我们将这两个等式上下对应相加:

2S = (1+n) + (2+n-1) + (3+n-2) + … + (n-2+3) + (n-1+2) + (n+1)

注意到每个括号里的和都是 (n+1),而且共有n个这样的括号。 所以:

2S = n * (n+1)

因此:

S = n(n+1) / 2

这个证明简洁而有力,它用代数方法严谨地推导出了求和公式。

三、几何解释:图形化的理解

我们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解释这个公式。 想象一个由小方块组成的阶梯形,第一列有1个方块,第二列有2个方块,以此类推,最后一列有n个方块。 这个阶梯形的总方块数就是1+2+3+…+n。

现在,我们复制一个完全相同的阶梯形,并将它倒过来拼在第一个阶梯形的旁边,形成一个矩形。 这个矩形的长是 (n+1),宽是 n,所以总共有 n(n+1) 个方块。

由于我们用了两个阶梯形,所以每个阶梯形的方块数是 n(n+1) / 2。 这就再次验证了求和公式。

四、数学归纳法:一种证明方法

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。 要证明 1 + 2 + 3 + … + n = n(n+1) / 2,我们需要分两步:

  • 基础情况: 当 n = 1 时, 1 = 1 * (1+1) / 2 = 1,公式成立。
  • 归纳假设: 假设当 n = k 时,公式成立,即 1 + 2 + 3 + … + k = k(k+1) / 2。
  • 归纳步骤: 现在我们要证明当 n = k+1 时,公式也成立。 也就是说,我们要证明 1 + 2 + 3 + … + k + (k+1) = (k+1)(k+2) / 2。

    根据归纳假设,我们知道 1 + 2 + 3 + … + k = k(k+1) / 2。 所以:

    1 + 2 + 3 + … + k + (k+1) = k(k+1) / 2 + (k+1) = (k(k+1) + 2(k+1)) / 2 = (k+1)(k+2) / 2

    因此,当 n = k+1 时,公式也成立。

根据数学归纳法,我们证明了对于所有正整数 n,公式 1 + 2 + 3 + … + n = n(n+1) / 2 都成立。

五、应用举例:从简单到复杂

  • 简单应用: 计算 1 + 2 + 3 + … + 100 的和。 直接代入公式,得到 100 * (100+1) / 2 = 5050。
  • 稍微复杂: 计算 11 + 12 + 13 + … + 50 的和。 我们可以先计算 1 + 2 + … + 50 的和,再减去 1 + 2 + … + 10 的和。 即 50 * 51 / 2 – 10 * 11 / 2 = 1275 – 55 = 1220。
  • 高级应用: 在算法设计中,常常需要计算等差数列的和来估计时间复杂度或者空间复杂度。 例如,一个循环执行 n 次,每次循环的操作数依次增加 1,2,3,…,n,那么总操作数就是 n(n+1) / 2,时间复杂度为 O(n^2)。

六、总结:公式的价值

1 + 2 + 3 + … + n = n(n+1) / 2 这个公式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,它还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:

  • 简化计算: 它将一个复杂的求和问题简化为一个简单的乘法运算。
  • 发现规律: 它揭示了等差数列的内在规律。
  • 解决问题: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。

无论你是学生、程序员还是科研人员,理解和掌握这个公式都将对你有所帮助。它不仅能让你更快地解决问题,还能培养你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希望以上的讲解能够帮助你彻底理解和掌握这个重要的求和公式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