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乘几等于12


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,12:00。呵,又是一个十二。脑子里就像被谁突然按了个开关,不是午饭吃啥,也不是下午有啥会,咣当一下,就跳回小学一年级,那个晒得人睁不开眼的下午,老师在黑板上扭扭捏捏写下的那个问题:几乘几等于12

那时候多简单啊,掰着指头,甚至不用指头,眼睛一瞟黑板上的乘法口诀表(要是记不住,就得挨粉笔头),答案唰唰就冒出来:一乘十二二乘六三乘四。完了,就这几个,齐活儿。以为这就是全部的宇宙,所有的可能性都被这小小一个等式囊括了。太傻太天真。

现在想起来,那个简单的数学题,简直就是人生这本大部头的引子,或者说,一个寓言吧。你看,结果都是那个12,但过程呢?组成它的“几”呢?完全不一样啊!

一乘十二,多孤独啊。一个人,卯足了劲,像头老黄牛,吭哧吭哧拉着一整车的重量往前挪。这可能是创业初期,一个人身兼数职,从老板到清洁工,什么都自己扛;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独行侠,没有同行者,没有喝彩声,就凭一腔孤勇和十二分的投入,硬生生闯出一片天。这种“一”的力量,是巨大的,是孤绝的。它需要难以想象的耐力,和对那个十二,那个远方目标,近乎偏执的信念。但同时,它也意味着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风险高企,而且……有点儿,怎么说呢,不够热闹,少了点儿分享的烟火气。

再看二乘六两个人,各自贡献分力。这画面感就丰富多了。像是一对创业伙伴,一个负责技术,一个负责市场,大家能力相当,劲儿也使得差不多平;或者是一段关系,两个独立的个体,都挺有能耐,凑一块儿,不是谁依附谁,是强强联合,各守着自己的阵地,同时又为一个共同的十二努力。这种模式,挺稳健的,力量分散了些,但抗风险能力强,而且过程中有个人能说说话,商量商量,不至于所有压力都砸自己头上。但也可能出现扯皮,六分力,谁出的多谁出的少,计较起来也烦人。毕竟是“乘”,不是简单的“加”,两个六是不是真能严丝合缝地“乘”出个十二,中间的那个“乘号”,是考验,是默契,也可能变成摩擦。

然后是三乘四个家伙,每人分力。或者个家伙,每人分力。你看,同样是十二,组合方式又变了。人多了,可能更灵活,分工更细致。像一个小团队,各有所长,捏在一起,力量也不容小觑。可能是公司里一个跨部门的项目组,三五个人,目标一致,朝着那个十二奔去。人多有好处,集思广益,风险均摊。但人多嘴杂也是真的,沟通成本蹭蹭往上涨,意见不合的时候,那个“乘”字可能就变得有点拧巴,甚至可能变成内耗的除法。那个十二,搞不好就变成了个位数,甚至负数。

小时候觉得,几乘几等于12,答案就那么几个,板上钉钉。长大了才明白,那个“几”,可以是无数种东西的代称啊。它可以是你的能力,你的时间,你的精力,你的机遇,你遇到的那个,你做出的那个决定,你投入的情感……这些“几”都不是整数,都不是固定值。它们是变动的,是模糊的,甚至有时候带着负号——比如那些让你倒退的挫折,那些消耗你能量的负面情绪,那些错误的选择,它们也是构成你人生“乘法”等式的一部分啊。

你看,一个人的天赋(可能只有2分),加上死磕到底的毅力(给他乘个6),再赶上时代的一点点风(再乘个不知道多少的系数),稀里糊涂地,可能就弄出了个12,甚至更大的数。而有的人,一把好牌(能力4分),运气也不错(机遇3分),但心态崩了(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,或者干脆是负数),结果可能连个零头都剩不下。

那个“等于12”,或者任何一个数字的结果,它不是凭空出现的。它是我们投入的那些“几”,经过一个复杂到无法想象的“乘”的过程,最终呈现出来的。这个“乘”,包含了互动、叠加、抵消、催化、裂变……是化学反应,不是简单的算术加减。

有时候我会想,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,是不是就是我人生等式里的另一个“几”?你遇到了一个人,ta的出现,不是简单地把你的生命加上了ta的重量。不是的。ta是来“乘”你的。一个对的人,能把你的1变成10,甚至100。ta看到了你身上连自己都没发现的潜力,ta的支持和爱,像是一个巨大的乘数,让你整个人生等式的结果,地一下,膨胀开来,抵达一个从未想象过的高度——那个“12”,可能就这么意外地出现了,甚至是被远远甩在了身后。但如果遇到的是错的人呢?那个“几”可能带着负号,或者是个无限接近于零的数,它会把你原本不错的基数,“乘”得面目全非,甚至归零。

这道几乘几等于12的题,就没有标准答案。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道求唯一解的方程式。它是无数种可能性的叠加。你的人生走到今天这个12(暂且把此刻的状态比作12吧),它是怎么来的?是哪个,乘上了哪个十二?是哪个,遇上了哪个?还是那些你都没注意到的小数分数,在某个你看不见的角落,鬼鬼祟祟地相互作用,最终累积出了这个结果?

而且,那个“等于12”的结果,也不是终点啊。达到了一个12,你可能又有了新的目标,新的“等于X”。于是,你又得重新审视自己拥有哪些“几”,还需要寻找哪些“几”,怎么让它们更好地“乘”起来。

那些看似最简单的问题,往往藏着最复杂的哲理。那个小学数学里的12,它不只是一个数字,它是目标,是结果,是阶段性的小成就。而通往它的那些“几”,则是我们手里的牌,是路上的风景,是遇到的,是做出的选择,是汗水泪水,是所有那些构成“生活”本身鸡毛蒜皮又无比重要碎屑

没有固定的公式,没有捷径可走。我们每个人,都在用自己的“几”,在人生的乘法表上,努力“乘”出属于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数字。也许是12,也许是120,也许只是0.12,但那都是我们自己的等式,自己的结果。

所以,下次再看到数字12,别光想着午饭或者下班。不妨停下来,像个傻乎乎的小孩一样,再问自己一次:嘿,我的,正在乘着哪个呢?它们会出个什么样的结果来?这个过程,本身就比知道答案,要有趣得多,也重要得多。因为人生这道题,啊,它压根就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未完成的进行时,和无数种等待被发现的可能性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