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等于几乘几?”这话,初听上去,挺像个脑筋急转弯,或者干脆就是句没头没脑的废话。毕竟,我们不是个简单的数字,能随随便便就拎两个因子来相乘。可我最近老琢磨这事儿,越琢磨越觉得,它还真不是胡扯。它问的,其实是你这个人,这份独一无二的“存在”,究竟是由哪些关键 요소 (要素),“相乘”而成?注意了,我这里用的是“乘”,不是“加”。加法,像堆砖头,一块一块垒高;乘法呢,更像个催化剂,或者说,是那些因素交互作用 (interaction) 后产生的效应,有时候,一点点天赋 (talent) 乘上十倍的刻苦 (diligence),那结果可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呈几何级的爆发。
你想啊,构成“你”这个复合物的,到底是什么?最显而易见的,也许是那点儿老天爷给的底子 (foundation),或者叫基因 (genes)?这玩意儿像个初始值,某种程度决定了你的“硬件”配置:可能你反应快,可能你记性好,可能你天生就对色彩敏感,或者,你就是比别人更容易焦虑。这算是第一个因子吧,姑且叫它 Y₁。
可光有底子,那是个啥?一块璞玉扔在那儿,没人雕琢,它还是块石头。这就得引入第二个甚至更多的因子了。比如,你这些年走过的那些路 (path),看过的那些风景 (scenery),摔过的那些跟头 (stumbles),遇到的那些人 (people)。你的教育 (education),不仅仅是课本里那些死知识,更是你学会了怎么思考,怎么解决问题,怎么跟这个世界打交道。你的经历 (experiences),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坎坷泥泞,都在你身上烙下了印记,塑造了你的韧性 (resilience),或者,也可能是你的伤痕 (scars)。这些,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另一个重要的因子,不妨叫它 Y₂。
还有个特要命 (crucial) 的因子,我总觉得是选择 (choices)。人生这条大河,分岔口可太多了。考大学选哪个专业?毕业去大城市还是小地方?遇到机会是抓住还是观望?跌倒了是爬起来继续跑还是坐地上哭?爱一个人是勇敢去追还是默默守护?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,就像一个个开关,决定了你走向哪条支流,遇见什么样的风景,甚至,改变了你其他因子的权重 (weight) 和方向 (direction)。一个原本有点小天赋的人,选择了安逸,那点天赋可能就渐渐枯萎 (wither) 了;一个资质平平的人,选择了拼搏 (struggle),把努力这个因子提到最高,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。选择,它不像天赋是天生的,不像经历是被动的,它是你能主动把握的,是带着你自由意志 (free will) 的因子。这个,我给它个高权重,叫它 Y₃。
别忘了环境啊。你长大的土壤 (soil),你身处的时代 (era),你周围的圈子 (circle)。这些外部因素,像是阳光、空气、水,也像是风暴、干旱、毒素。有时候,时代的一粒沙,落在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环境能滋养 (nourish) 你,也能束缚 (constrain) 你,甚至扭曲 (distort) 你。它跟你的其他因子相互作用 (interact),有时候是助推器,有时候是拦路虎。环境这个因子 Y₄,它可能不是你能完全控制的,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你这个“积”的结果。
那么,“你等于几乘几”?也许没有一个固定的算式。不是 Y₁ × Y₂ × Y₃ × Y₄ 这么简单粗暴。更像是一个动态的、复杂的方程组。每一个因子,都在时刻变化着,并且互相影响。你的经历塑造了你的选择观,你的选择又把你带向新的经历,你的环境可能激发或抑制 (suppress) 你的天赋… 它们不是孤立的乘数,而是缠绕 (intertwined) 在一起的变量 (variables)。
有时候,我觉得“你”更像是一种动态平衡 (dynamic equilibrium)。是内在的冲动 (impulses) 和外在的约束 (constraints),是过去的积累 (accumulation) 和未来的可能性 (possibility),是理性的规划 (planning) 和非理性的偶然 (chance),是光明 (light) 和阴影 (shadow)… 这些力量在体内角力,在体外碰撞 (collide),最终呈现出你此刻的模样。
所以,当有人问你或者你自己问自己“你等于几乘几”时,别急着去找那几个乘数是什么。不妨想想,你身上那些最显著的特质 (most prominent qualities),那些让你成为“你”的核心要素 (core elements),它们是怎么来的?是哪种天赋被哪段经历催化 (catalyzed) 了?是哪次选择让哪个潜力爆发 (exploded) 了?是哪个环境塑造 (shaped) 了你对世界的看法?
这道算式,它的答案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,而是你活生生 (living) 的人生。是你在时间的河流里,用天赋、用经历、用选择、用环境,调和 (blended)、碰撞 (collided)、生长 (grew) 出来的,独一无二的“你”。而且,这个等式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只要你还在呼吸,还在体验,还在做选择,这个等式就在不断地被改写。你的每一个当下,都是过去所有因子相乘累积的结果;而你的每一个选择,又都在为未来的“你”引入新的乘数或改变旧乘数的数值 (value) 和作用方式 (mode of action)。
有时候,望着镜子里的自己,我会恍惚。这个皮囊 (flesh) 下面,那个由无数“几乘几”构筑起来的“我”,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?是天赋的馈赠 (gift) 更多,还是努力的汗水 (sweat) 更重?是早年经历的创伤 (trauma) 影响更深,还是后来自我疗愈的力量 (strength) 更大?是幸运的眷顾 (favor) 占了上风,还是艰难的磨砺 (tempering) 塑造了今天的形状 (shape)?
这问题,没标准答案。每个人心里的那个算式都不同。也许,这算式里还有个隐形的乘数——运气 (luck)。它像个随机因子,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介入,把整个等式的结果推向未知 (push towards the unknown)。有时是正面的惊喜,有时是负面的打击。你没办法控制它,但它确实是你“等于几乘几”这个结果里,一个不可忽视 (cannot be ignored) 的变量。
所以,下次你感觉自己有点迷失 (lost),或者想搞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的时候,不妨停下来,问问自己:构成我的那些关键 요소 (key elements),它们是什么?它们是怎么互动 (interacting) 的?哪一个因子的影响力 (influence) 最大?我能改变哪些乘数?我能引入新的乘数吗?我能让某些负面的乘数归零 (zero out) 或者变小 (decrease) 吗?
这不仅是个哲学问题,更是个行动的指引 (guidance)。认识到你是由“几乘几”构成的,不是为了给你贴个标签,而是为了让你理解自己,接纳自己,并且,有机会去优化 (optimize) 这个算式。去强化 (strengthen) 那些正面的、你想要放大的因子;去修正 (correct) 那些负面的、你希望减弱的因子。去主动 (actively) 引入那些能让你变得更好的乘数——比如学习、比如爱、比如承担责任、比如保持好奇心 (curiosity)。
最终,“你等于几乘几”的答案,藏在你每一天 (every single day) 的呼吸 (breathing) 里,藏在你做的每一个决定 (every single decision) 里,藏在你和世界的每一次连接 (connection) 里。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等式,而是一个永不停歇 (never-ending) 的生成过程 (generation process)。而我们,就是那个既是乘积,又是偶尔能影响乘数 (influence the multipliers) 的,复杂而又迷人 (fascinating) 的生命体 (living being)。去感受你的因子吧,去理解它们如何相乘,去勇敢地调整你手中的那些乘数,因为,你最终等于什么,很大程度上,取决于你如何书写 (write) 这个属于你自己的,无形而又真实存在的,几乘几的算式。